生態養鴨的基本模式、優點
1、生態養鴨的基本模式
當前生態養鴨的現有基本飼養模式是在舍內設置 30~40厘米的地下或地上式墊料坑,填充鋸末或秸稈等農副產品墊料,利用微生物制劑對墊料進行發酵,形成有益菌繁殖的小環境,抑制和分解有害菌,包括細菌和病毒;鴨糞尿直接排放在墊料上,實現糞污零排放;糞尿加速了墊料微生物的發酵,產生熱量,保證鴨能正常越冬;恢復了鴨的刨食習性,采食發酵產生的菌體蛋白,成為鴨的補充料;墊料較長時間(一般2~3年)根據需要清理一次,成為高檔有機肥料;整個飼養過程對外達到零排放、無臭味、無污染。
生態養鴨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涉及到養鴨學、動物營養學、環境衛生學、生物學與土壤肥料學等學科。它是以養鴨業為主體進行開發、利用發酵微生物對鴨排泄物的科學處理,實行農牧結合,做到科學利用、互相促進,低投入,高產出,無污染的良性循環的養鴨系統工程。
2、生態養鴨技術的優點
一、鴨糞便的處理周期:發酵床養鴨是養鴨方式的一次重大變革,對于舊式養鴨法有下述優點:無臭味、不用清糞、除氨氣、營造良好的清新微生態鴨舍,鍛煉強壯鴨內臟系統,增強鴨的免疫力,提高鴨肉和鴨蛋品質,生產綠色蛋鴨和肉鴨。在鴨的一生中,(三年內)只須清一次圈,鴨糞越陳,作為飼料的營養價值越高,如果在飼養過程中,一下清除全部鴨糞,反而會給鴨的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從而導致產蛋率下降。
二、微生態鴨舍提高鴨自然免疫力,減少疾病,提高鴨肉品質。微生物菌種中含有能降低或抑制生長有害物質的酶,如硝酸還原酶、偶氮還原酶等酶的活性,因而抑制了有害菌的生成,減少了鴨的疾病。鴨疾病減少,就減少了使用抗生藥物,提高了鴨肉的品質。
三、提高鴨的生長速度,提早4天出欄;提高飼料轉化率和營養吸收率,節糧三分之一。微生物菌種在腸道內的生長繁殖,產生不同的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產物有些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有些代謝物質可以分解飼料中的大分子物質,為動物提供利于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使養鴨的舍內環境得以改變、飼料得到充分的轉化吸收,料肉比達到很好的效果,降低了養鴨成本,提高了養鴨的經濟效益。發病率也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即使是在夏季,以發酵床為基礎建造的微生態鴨舍也沉浸在安靜、清爽、沒有異味之中,和普通鴨舍那種滿天飛蠅,蠅蛆亂爬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營造了安靜祥和的養殖環境,達到了自然生態圈的狀態,由于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整個鴨舍床面和空間到處彌漫著有益微生物,從而杜絕了球蟲病等幾種傳染源,鴨在這種最適宜的環境中生存,既強健了體質,又遠離了藥物的負作用,這種靠自身免疫力驅趕走疾病的方式要比靠藥物防止疾病,卻因西藥負作用引發疫情惡化而達不到從根本上抑制不了的方式要好的多。如果培養出強壯的體質而具有強大的免疫力。生病的可能性就越小了,這樣就從另外一條途徑降低了養鴨的成本,提高養鴨的經濟效益。
四、舍內一點臭味也沒有,解決了鴨糞便處理和惡臭的難題。圈底有了育生菌的作用,使圈底形成了有益微生物生物圈,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鴨的糞便被分解,轉化為微生物提供了鉺料,可使鴨糞沒有殘留;同時,圈溫也會在微生物發酵的作用下不斷升高,故此人工加溫的費用也可完全取消。